close

廣西壯族里山  社區是遊客的環境教育者

來自廣西的生態保育博士張穎溢,指出廣西有山有海,具有高度的生物多樣性。她在2014年創辦「美境自然」,專注於廣西地區的保育議題。

廣西內陸壯族保留區的喀斯特(石灰岩)地形,孕育了許多特有的保育動物。當地的山林分屬國有及村民集體私有的土地,由於村民高度依賴當地自然資源,過去在國有保護區的資源利用與保育之間,往往產生激烈衝突。

張穎溢從田野經驗中,驚覺當地有一套自己的知識體系與文化,例如當地人對村莊背後的「風水林」極為珍重、一石不取,但風水林以外,絲毫不是村民在意的;野生動物對保育人士而言是珍稀物種,對當地人而言「獼猴討人厭,但也看習慣了」。動物既是破壞農作物的亂源,又是生活場景的一部分。

張穎溢以緊鄰「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」的渠楠為例,這個110戶、不到500人的小村莊,全球有12%的白頭葉猴族群居住於此,居民本想發展旅遊業,但張穎溢引導他們去思考觀光可能造成的環境衝擊,成立民間自主管理的「自然保護小區」,全村共同參與日常監督,制止外來人員盜獵和砍伐等破壞行為,並往自然教育發展、讓外來訪客用相對謙卑的姿態,向當地自然環境學習。

除了白頭葉猴的保育,也帶來了社會與文化的效益,例如村內賭博行為減少、孩子開始參與村內的環保與教育活動、婦女們開始恢復壯族的舞蹈傳統,村裡的凝聚力明顯提高。

論壇尾聲,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陳榮宗博士分享台灣的里山經驗,慈心一開始並未刻意響應國際里山倡議,而是在2009年因為官田水雉中毒事件,與林務局推出「綠色保育」的標章與農友輔導工作,而今回顧,無論在推出時間與內涵上,都與聯合國里山倡議不謀而合。

無論從藏區到廣西、台灣或中國,參與論壇的綠色人物一致總結出:所謂里山倡議,實際上處理的是人地關係崩解的問題,而人只有透過社會關係中才能建立連結,因此要把保育做好,必定是關於人的工作,如何陪伴當地人,重新建立人地倫理關係,才是關鍵。

廣西壯族里山  社區是遊客的環境教育者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甘曉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